张宝林
报告题目:呵叻盆地构造演化与钾盐成矿介绍
个人简介:张宝林,男,1963 年出生于吉林省吉林市。研究员,研究生及博士后导师。
1、1985 年 7 月和 1988 年 7 月分别获得北京大学地质系岩矿及地球化学专业学士学位、地球化学专业硕士学位。
2、1994 年获得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博士学位(导师:欧阳自远院士)。
3、1995-1997 年在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构造地质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隐伏矿床定位预测研究工作(合作导师:蔡新平研究员)。
4、1997 年 7 月出站后留所工作,1998 年 12 月晋升为研究员。连任三届 “隐伏矿床预测与探查”学科组组长(2002.7-2017.6),中国科学院大学岗位教授(2015-),“黄金科学技术”杂志第七届编委会委员,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构造物理化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国地质学会第九届勘查地球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美国经济地质学家协会(SEG)Fellow 级会员,国际矿床地质学会(SGA)会员、国际矿床成因协会(IAGOD)会员,国际矿床成因协会 “矿床大地构造”专业委员会(IAGOD-CTOD)委员,参与组织并担任多个国内学术会议专题组召集人。
长期从事隐伏矿床预测理论与技术方法研究。提出了“地物化三场异常耦合”的预测理论和金属矿床地球物理分类初步方案,建立了快速选区与提取大深度成矿信息的有效技术组合,帮助发现了多个大中型矿床和靶区,在该领域内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先后主持过 40 余项科技部、国家基金委、中科院及大中型企业委托的科研项目。近十年来,主持了“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二级课题“典型覆盖区金属矿综合地球物理定位预测技术开发及应用”、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云南红河州主要矿床类型的找矿勘查技术集成与应用”及国内外 10 多家大中型矿山企业和集团委托的找矿预测项目。考察足迹已遍及台港澳之外的全国 31 个省(区、市),在 20 余个省(区、市)开展过金、银、铜、铁、镍、铅、锌、钼、锡、钴、锑、锰、石墨、煤炭、铝土矿等固体矿产成矿规律和成矿预测研究工作,以及地下水、地热、地下采空区预测工作。荣获 1997 年度中科院科技进步特等奖。已发表 100 多篇学术论文和 4 部学术专著,SCI、EI 论文 20 余篇。培养博士后、博士、硕士研究生 20 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