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注册

中国盐类矿床地质学的开拓者袁见齐

来源:《中国钾盐(肥)60年》,钾肥与中微肥部整理 时间:2024-01-17
导读:袁见齐,原名张耕虞。男,1907年9月22日出生于江苏海门,1929年7月毕业于中央大学地质系。矿床地质学家,1959年首次提出“陆相成盐成钾”理论。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历任中国地质学会第三十二届理事长,九三学社第六、七届中央委员。1991年10月28日逝世。

编者的话

“吃水不忘挖井人”,缅怀、纪念、回忆是为了感恩、感谢在钾盐(肥)行业做出杰出努力和贡献的成千上万的先辈们,我们是站在他们的肩膀上才取得的今天的成就,让我们在回顾与纪念中传承、感悟、奋进·....·今天列出的仅仅是他们中的典型代表,更多的像宣之强老师这样默默为钾盐事业付出自己一生的人们,更将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640.jpg

人物名片

袁见齐,原名张耕虞。男,1907年9月22日出生于江苏海门,1929年7月毕业于中央大学地质系。矿床地质学家,1959年首次提出“陆相成盐成钾”理论。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历任中国地质学会第三十二届理事长,九三学社第六、七届中央委员。1991年10月28日逝世。

重要贡献

  • 中国盐类矿床研究的开拓者

袁先生深入、系统地研究了中国西南、西北广大地区的盐矿,在盐类矿床成矿学术理论的取得很大进展。他在川、滇、黔等省区的盐矿调查中,最早指出西南地区的寒武系三叠系和中、新生代红层均蕴藏有丰富的盐矿资源。他在《西北盐产调查实录》(1949年)一书中,记载了“山盐(盐矿)16处,池盐55处,重要滩盐19处”,并指出:“西北各省,位居大陆中央,距海辽远,水流不能外泄,雨量稀少,产盐丰富,甲于中国”,“新疆省内,无百里之内无盐”。

1940年8月,袁先生参加了云南的元永井、一平浪等盐矿的开发。1943年7月,袁先生参加了盐务总局与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联合组织西北盐产调查团,负责盐矿储量地质调查工作。中国西北盐湖广布,开发利用历史悠久,但无人做过科学的地质研究,盐矿资源毫无记载。当时广阔的西北地区,大漠荒野,盐湖、盐矿几乎都处于人迹罕见的戈壁深处,穷乡辟壤,举步维艰。他一行4人,冒着风险,在新、甘、青、宁、蒙五省(区)行程2万余公里,历时13个月。从此,中国西北丰富的盐矿和盐湖资源始为世人所知。这在中国盐矿研究史上实是一件大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轻工业部组织了盐业资源勘探队,在他的指导下,对茶卡、柯柯、吉兰泰等盐湖进行了钻探,发现了茶山坳石盐矿床,计算石盐储量。当下上述盐湖已成为机械化开采石盐的工业基地。同时,在他的指导下,湖南衡阳盆地首次发现了古代陆相厚层石盐矿床。

为了农业化肥化,他投身于寻找钾盐资源的工作。促进了云南、新疆及东部各省的红层盆地、四川三叠系和山西奥陶系的找盐找钾工作,除找到云南勐野井钾盐矿床外,还发现了云南及东部沿海各省多处石盐、芒硝、天然碱矿床和钾盐找矿线索。新疆库车盆地的盐矿床和达坂城盐湖等也得到进一步了解。在60年代前期,他亲自奔走于川滇黔和东部各省工地,他三度进入柴达木盆地,不顾严重的高山反应,白天奔走在崎岖的盐垄之间,夜晚冒着严寒露宿于盐滩之上,为找盐找钾事业作出了贡献。他提出了找油气工作中兼探盐类矿床的方法,1972年在江汉盆地中,可能找到硫酸钾盐层的预见终为钻探所证实。
  • 陆相成钾理论与高山深盆成盐模式的建立

1956年,袁先生受地质部地矿司委托,指导新中国的盐矿地质工作。在北京地质学院成立盐矿科研组,主持钾盐矿床地质条件和预测找矿的研究工作。

1957年,他与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柳大纲共同组建中国科学院盐湖调查队,并任副队长,在柴达木盆地发现了察尔汗盐湖钾盐矿床。
    1958年起3次到察尔汗盐湖工作,对这个面积达5800平方公里、钾盐储量达数亿吨的矿床做了科学的调查,写出了《中国内陆盐湖钾盐沉积的若干问题》(1961年)和《含钾沉积形成条件的几个问题》(1961年),这就是后来被称为中国陆相成钾理论的学术论文。
1959年完成了中国盐类矿床分布规律和远景预测研究,主编了中国第一幅中国盐类矿床预测图。
70年代,石油地质工作者在东部中新生代地层中发现了分布广泛的石盐矿床,也发现了一些含钾的盐层,为袁先生成盐成钾理论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1980年为参加第26届国际地质大会而写的题为《中国碎屑岩系中钾盐矿床的形成条件》的论文里,他系统地阐述了中国盐矿研究30年来的主要成就,概括为:盐盆地的活动性;盐类物质的多源性;盐类沉积过程的复杂性;盐类物质的易变性(包括变质和变形),并进一步概括为“高山深盆的成盐模式”,在中国地质学会成立60周年学术报告会上宣读(1983年),受到普遍的重视。袁先生提出的这个理论模式,概括了成盐盆地的构造控制,盐类的物质来源、岩相分布、沉积环境,卤水的演化发展等基本的学术观点,既有现代实例,也有地质历史上众多盐类矿床的资料依据。他对盐类矿床成因理论的总结,尤其是他根据中国地质资料对钾盐成矿理论的发展,已形成一个系统的学术体系,成为国内外受到重视的学术流派。
先生长期在高等学校从事地质教育事业,他在教学中,一贯主张认知和实践并重的教学思想。他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勤奋努力,精益求精。他是一位学识渊博、平易近人、深受学生爱戴的教师,也是一位严格要求、具有严谨科学作风的导师。
    关闭
    公众号
    扫码关注或长按图片保存至手机,
    在微信中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