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两会代表关于农资建议的汇总
推动农药减量增效与绿色创新
建议研发新靶标绿色农药(如RNA生物农药、基因驱动技术),提升生物农药市场份额;结合AI算法定制区域性科学用药方案,推动精准施药。
推广“移动式智能配肥站”和“植保处方云平台”,整合卫星遥感与无人机数据生成施药方案,实现“减量20%不减产”。
提出构建“天基遥感+低空无人机+地面物联网”协同平台,发射农业专用卫星监测病害;推动“滴滴式”统防统治平台建设,整合全国服务资源。
强化生物农药与智慧防控技术
建议建立国家级智慧生物防控大数据平台,开发病虫害智能识别算法与预测模型,推动生物防控与AI技术融合。
设立专项支持政策,在全国布局智慧生物防控示范基地,定制区域化技术方案,形成可复制的标准化规程。
支持新型肥料研发与黑土地保护
黑土地保护:建议设立专项灾害保险和生态补偿机制,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治理;加强秸秆覆盖监测,建立差异化补贴标准。
新型肥料扶持:呼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设立专项资金推动新型肥料(如蚯蚓肥、生物炭基肥)的试验示范,并对用户和技术推广给予补贴。
规范农药流通与市场监管
打击非法流通:提出加强农药市场监管,打击假冒伪劣产品,推动农业生产绿色健康发展。
完善农资打假机制:建议落实属地监管责任,强化多部门协作,通过法治宣传提升农民防伪意识。
优化肥料管理与立法
肥料产业健康发展,是保护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是整个农业发展的基石。
应尽快制定和完善肥料管理法律法规,明确肥料标准、农业准入、肥料使用量等规定,加强执法力度,确保肥料产业的健康发展。要解决肥料使用结构不合理、过量施用和利用率低的问题。农民在生产过程中要注重有机肥和微生物肥料的使用,减少化肥的盲目施用,保护土壤质量,减少环境污染。
肥料的施用直接影响农产品的品质,如果肥料使用不当或质量不过关,可能导致农作物重金属超标、硝酸盐残留增加,甚至影响人体健康。此外,很多人可能没有意识到,不合理施肥不仅影响土地,还会导致地下水污染、水体富营养化,甚至加剧气候变化。
开发缓释化肥、测土配方施肥
开发缓释化肥、测土配方施肥等方式,为农民提供更加科学、合理的施肥方案。
磷化工企业需要思考如何提高化肥使用效率,减少浪费。我国钾肥资源相对缺乏是当前化肥保供的核心矛盾。
推动农业有机废弃物生产有机肥
推动农业有机废弃物生产有机肥还田,助力农村降碳减污协同增效。
建立科学完善的农业碳减排评估体系和建立稳定可持续的碳金融支持与激励机制。加强原材料监管和溯源机制建设,统一碳减排评估标准和方法,推动政策工具箱完善,加强土壤普查碳减排效益评估。
加大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的研发
既要实现单产的提升,又要确保这种提升在大面积范围内得以实现。在研发阶段,不仅要注重优良品种的研发,还要提升种子加工处理技术,同时加大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的研发力度,探索更加高效的种植模式与农机技术结合方式,全面提升耕地质量,并建立完善的耕地种植用途监测体系。
高标准农田亟须加大培肥技术
当前高标准农田建设仍面临诸多挑战,在科技支撑、工程质量、管护机制、资金使用等方面,还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
现阶段亟须加大高标准农田地力快速培肥技术及产品研发力度,加强高标准农田领域的人才队伍建设,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中管护资金投入,以及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资金使用规范化管理。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解决,将严重影响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质量和效益。
以科技之力,守护黑土地粮仓
黑土地保护不能奢望毕其功于一役,需要科学施策、全民参与、久久为功。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是核心任务,要进一步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并通过政策激励、调动农民积极性。
建议将黑土地保护纳入“十五五”规划重大工程,设立重大科技专项,扩大保护覆盖面,打造特色农业品牌,为乡村振兴增添动力。
农资产品需向“减量高效”转型
化肥方面应推广缓释肥、有机肥,减少单位面积用量,并通过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提高效率;农药方面则应研发低残留、生物农药,替代传统高毒农药,并通过统防统治等社会化服务减少滥用。
农资企业需要不断研发出低毒高效的农药和易于被作物充分吸收的肥药新品种。同时,肥料企业也应通过降低成本的方式生产出更多的生物肥料,以帮助中国农业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的第三个发展目标。
供销合作社作为农资流通的主要渠道之一,应关注化肥农药的减量化投入问题,积极推广绿色、环保的农资产品,为农业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大力推广有机粪肥还田模式 黑土地是东北地区的宝贵资源,也是农业生产的根基。基于过去5年来对黑土地保护问题的持续关注和调研,冷友斌提出了实施新一轮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的建议。他建议将这一工程作为“十五五”规划的重大工程,加大投入力度,力争实现黑土区保护全覆盖。 建议由中央和省级财政提供补贴,充分利用秸秆和畜禽粪污资源,提高有机粪肥还田量,提升黑土耕地有机质含量。
- 上一篇: 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要做好三件事
- 下一篇: 盐湖股份公司召开2025年第一次经营分析会
相关推荐: